大安區水圳人文走讀 ─ GPS地圖 《古亭線》

水圳導覽景點GPS ─ 古亭線

文/陳板

難以想像,在師大路、在永康街,或者說在臺北市都會商圈之內(之裡)有水圳經過。雖然在現況來說,應寫成「曾經有水圳經過」,但,我們仍又殷切盼望,臺北市區之內(裡),水圳又再度流過!

為了探尋老地圖上的古地名─「九汴頭」,與大安社大伙伴一同穿越施工圍籬,對照著當下最便利的孤狗地圖,左、右、南、北,一尺一寸地挪動腳步,在一個難以描述形狀的雜草叢中,發現了難明用途的人造物─水泥結構體。隔幾天,和幾位伙伴再度踏查九汴頭,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,耆老認為九汴頭應是位於新生南路靠辛亥路附近,也有論者主張,古地圖的測繪與當前的衛星空照圖有相當大的誤差,然而,究竟這個即將面臨都更的工地之內,是不是真的隱藏著分出九條圳路的九汴頭?似乎仍舊是一個歷史懸案。

相較於渺渺茫茫的九汴頭遺址,水圳,因為水利會的水利用地的獨特權屬,得以穿透都市空間部門的治理、躲過都市計畫與都市道路的開設、閃開建築的興建,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都市水文化城市景觀。在大樓與大樓之間、在建築線的邊緣、在巷弄內裡、在畸零的空地(燒臘店旁),出現了有趣的斜線(如浦城街26巷)、與水有關的人孔蓋(如辛亥路一段93巷)、不知名的水泥構造物、喪失用途的電線杆。

瑠公圳早已成為歷史,成為紀念碑,甚至成為鄉土教學的考題,然而,生長在農林的小孩,還可透過聯想、對照、勾勒九汴頭、圳溝、水梘、梘尾(景美的古稱)之風貌,但是,對於坐在課桌椅上應試的學生,恐怕有一大段距離。相信,大安社區大學就是不希望瑠公圳納入考古學的領域,因此,伙伴們,讓我們再次踏上古人的巡圳小路,只不過,這一次我們以文化作為圳水的另一種型態,夢想著瑠公圳再生於臺北市,重新體驗臺北城農田水文的溫度!

課程